健康之路> 观点 > 美食

胺碘酮不同给药方法在恶性心律失常治疗中的效果评价

[2021年05月31日 13:29] 来源: 今日健康 编辑:小编 点击量:0
导读:何林波【摘要】目的:研究在治疗恶性心律失常中采取胺碘酮不同给药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期间收治的62例恶性心律失常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随机分为两组,为参照组(n=31)与实验组(n=31),将采取单独静脉注射胺碘酮药物的患者作为参照组,将采取患者静脉注射胺碘酮以及口服胺碘

何林波

【摘 要】 目的:研究在治疗恶性心律失常中采取胺碘酮不同给药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期间收治的62例恶性心律失常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随机分为两组,为参照组(n=31)与实验组(n=31),将采取单独静脉注射胺碘酮药物的患者作为参照组,将采取患者静脉注射胺碘酮以及口服胺碘酮联合方式的患者作为实验组,分析对比经不同治疗后两组患者组间数据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32.25%、复发率0%、护理满意度评分(96.35±5.23)分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参照组并发症发生率6.45%、复发率19.35%、护理满意度评分(75.36±6.35)分,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且P<0.05,统计学存在意义。结论:将口服胺碘酮与静脉注射胺碘酮方式应用在恶性心律失常患者中疗效显著,可以提升治疗安全性,降低复发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提升临床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 胺碘酮 不同给药方法 恶性心律失常 效果

恶性心律失常是心内科较为常见的心律失常[1],可能会对患者生命安全以及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且突发恶性心律失常的致死率比较高,为了可以有效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需要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及时终止恶性心律失常,现对我院收治的62例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研究结果以及过程进行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本次研究的62例样本均从我院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期间收治的恶性心律失常患者中选取,分组方式为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每组患者例数为31例,实验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7例,最大年龄80岁,最小年龄23岁,平均年龄为(56.39±8.36)岁;参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6例,最大年龄78岁,最小年龄24岁,平均年龄为(57.31±7.23)岁。利用统计学软件处理两组患者年龄以及性别等基础资料,组间数据差异并不显著,统计学不存在意义(P>0.05)。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予以单独静脉注射胺碘酮(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2294;生产单位:黑龙江迪龙制药有限公司)治疗,在20ml、0.9%氯化钠溶液中每次加入3~5mg/kg胺碘酮进行稀释后实行静脉推注,需在15分钟内完成注射。完成注射之后以维持计量方式予以治疗,采取1~2ml/min的微量注射泵的注射速度来予以推注,必要的时候可以适当增加负荷剂量。

實验组患者予以口服胺碘酮与静脉注射胺碘酮方式治疗,静脉注射方式与参照组相同。在完成注射之后维持静脉滴注治疗,并且同时予以口服胺碘酮治疗,初始口服药物剂量为每天600mg,然后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对用药剂量进行合理调整,但是不可以应用负荷剂量方式进行给药。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评分等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62例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均应用SPSS19.0软件来对所有临床数据资料进行处理分析,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复发率对比分析率(%)的形式表示,采取卡方检验,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对比分析以(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且行t检验,当P<0.05时表明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复发率

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32.25%高于参照组,实验组复发率0%显著低于参照组,两组数据之间具有显著差异且P<0.05,统计学表示存在意义。

2.2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

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6.35±5.23)分,参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75.36±6.35)分,经统计学检验T为14.2061,组间数据差异相对显著且P<0.05,统计学有意义。

3 讨论

心律失常是因心电活动数据发生异常引发的疾病,主要包括病理性因素以及生理性因素两种原因,吸烟、运动以及情绪波动等属于心理性因素,物理因素、药物影响以及疾病等属于病理性因素[2]。恶性心律失常是比较严重的一种心律失常疾病,如果患者发病后不能得到有效治疗可能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健康,此外不同治疗方式也可能形成不同的影响。

胺碘酮是目前临床治疗恶性心律失中比较常用的药物,胺碘酮是一种复合型抗心律失常药,同时也是多通道阻滞剂[3],可以同时阻滞钾通道L型钙通道、钠通道。胺碘酮治疗疾病的基本原理为延缓心肌组织的有效不应期以及动作电位,尽可能消除机体折返激动,促使恢复冠状动脉和附近血管功能,属于恶性心律失常治疗的有效药物[4]。口服胺碘酮可以有效延长心肌复极时间以及有效不应期,适合应用在治疗房颤转为窦性心律的患者中,但是具有吸收不完全、个体差异大等缺陷。胺碘酮静脉注射可以缓解茶酚胺给心脏带来的刺激,对交感神经进行抑制,静脉注射后药物起效快,但是维持时间短。临床治疗中联合应用上述两种给药方式可以优势互补,显著提升治疗效果[5]。

笔者研究发现两组患者在治疗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方面具有显著差异,统计学存在意义。

综上,在恶性心律失常治疗中采取静脉注射与口服胺碘酮的联合方式效果明显,可提升满意度,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晓佳.胺碘酮不同给药方法治疗恶性心律失常[J].中国医药导刊,2014(3):467-468.

[2]徐燕燕,潘泽意,周国勇等.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潜在恶性心律失常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2016,11(11):1589-1592.

[3]杨春霓.胺碘酮不同给药方法治疗恶性心律失常[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下半月),2013(11):22-24.

[4]邓俊萍.胺碘酮治疗恶性心律失常的应用与给药方式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19):340-340.

[5]孟天宇.胺碘酮不同给药方法治疗恶性心律失常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4(7):172-173.

查看更多: 文章 实验组 患者
lv

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