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汉培
【摘 要】 目的 探究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过程中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随机选择沭阳仁慈医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作为治疗组,同期体检健康人群4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人群D-二聚体在体内的含量变化情况,同时对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进行溶栓治疗的40例病人治疗前和治疗之后6,12,24小时D-二聚体的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受分析的治疗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所测得的D二聚体水平较对照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取溶栓治疗的患者6,12,24小时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D-二聚体含量检测可以为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动态变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D-二聚体 溶栓治疗 临床价值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一种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其诊断方式包括心电图,影像检测,血栓止血以及生化酶学检测[1] 。使用溶栓法治疗急性心梗原理是使纤溶酶对血栓中的交联纤维蛋白作用使其发生降解。D-二聚体便是这种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临床上常作为血栓形成的指示分子。有研究指出,冠状动脉患者D-二聚体水平若高于健康人群则提示很大程度与疾病程度相关[2] 。本次研究通过分析对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前后,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变化,从而对AMI治疗以及预防提供参考,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沭阳仁慈医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AMI患者80例作为治疗组,且满足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2010年颁布的AMI诊断指南,均满足3-6小时内入院。参与研究的40位经过溶栓治疗的AMI患者中,女性15例,男性25例,年龄50-70岁,平均年龄56±3.5岁。除此之外选取40例体检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分析血浆中D-二聚体。所有参与研究患者均无手术创伤和感染,肝肾疾病,静脉血管栓塞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且对此次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藥物使用 溶栓:尿激酶(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降脂:瑞舒伐他汀(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双重抗血小板:拜阿司匹林,波立维或替格瑞洛(倍林达),其他常规用药常规即可。
1.2.2 治疗方法:a. 入院初步处理:AMI患者初入院时应立即供氧,心电图,血氧,血压饱和度检测。若发现心律失常或者低氧血症等出现需及时处理。b. 用药常规,采取使用双重抗血小板药物以及β-受体阻滞剂。检测方法:需要采集静脉血,与枸缘酸钠1:9混合,采集3小时之内使用。分别检测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浆中D-二聚体基础水平。同时再将治疗组根据是否进行溶栓治疗分为溶栓组和非溶栓组,溶栓组患者需要配制150万U的尿激酶溶于100ml生理盐水,半小时之内进行静脉滴注,同时每12小时皮下注射5000U的低分子肝素钙,口服阿司匹林300mg;未溶栓组和溶栓组的区别只有不使用尿激酶,其余相同治疗措施。而后分别检测各组治疗前后6,12,24小时D-二聚体含量变化,并对比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通过SPSS17.0 软件进行分析,两种诊断方式的计量资料采取X2检验,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取t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并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对比 治疗组在进行治疗之前,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为318±84mg/L,对照组为253±97mg/L,治疗组相比对照组较高,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溶栓组与非溶栓组治疗前后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对比 治疗之前,两组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差异不大(P>0.05)。治疗6,12,24小时之后,两组分别发生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3 讨论
研究显示,近年来因急性心肌梗死而死亡的人数逐年增长,绝大多数患者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很不稳定极易破裂[3],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患者血液特点是高凝,这样就极易再次发生血栓,从而导致管腔内出血形成血栓阻塞管腔[4],所以应当在缓解心肌供血压力的同时采取适当措施改善患者血液状态。体内若发生血栓病变同时并发纤溶亢进,D二聚体作为纤溶酶降解交联纤维蛋白的产物浓度升高[5] 。由此可知,血浆中D-二聚体浓度可指示体内新鲜血栓的形成。近年来,D-二聚体不断作为血栓形成之后肺栓塞和静脉血栓的诊断中。有研究[6] 认为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患者血管受阻塞的程度与D-二聚体变化水平一致;也有学者[7] 认为若采取过较好的溶栓治疗并取得良好效果,则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将呈现急剧升高而后又在短时间内骤降。因而临床上将D-二聚体作为溶栓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指示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本次研究中,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为318±84mg/L,正常人体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为253±97mg/L,二者相比,AMI患者较高,由此可见AMI患者体内发生了纤维蛋白形成以及继发性纤溶亢进。而进行溶栓治疗的患者在治疗6,12,24h之后,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较治疗前高,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是由于纤溶酶的存在迅速溶解了冠状动脉中血栓,而由于纤维蛋白大量降解使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骤增。对于非溶栓组的治疗,相比治疗之前,治疗6,12,24h后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也有升高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可以较好地指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程度。不但可以指示血栓是否析形成以及程度,而且可用作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演变,有较好的临床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顺康,樊文,朱俊,等.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14(36) : 210,212.
[2] 沈迎,张瑞岩,沈卫峰.急性ST 段抬高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策略: 争议与思考[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5,24(3) : 121-124.
[3] 张晓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的意义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12) : 5-6.
[4] 黄希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分型诊断及治疗进展[J].河北医药,2002,24(5) : 354 -355.
[5] 陈玉兰.急性心肌梗死经急诊PCI 后心电图ST 段下降幅度与糖化血红蛋白相关性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16) : 100-101.
[6] 刘仍虎.急性心梗溶栓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J].青春期健康,2014,(S1) : 33-34.
[7] 陈芳,刘洋.血浆D-二聚体测定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J].青海医药杂志,2010,40(1) : 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