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循环胜刻漏,绸缪婉转报时全。阴阳不改衷肠性,万里遥来二百年。”康熙皇帝的这一首咏物诗,表明晰自鸣钟从欧洲舶来今后,就成为清代皇室最垂青的奇珍异宝之一,也成为前期东西方文明沟通的有力佐证。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挂钟馆中,所藏挂钟尚有1300多款。傍边,源于法国的精巧搪瓷艺术钟是一大项。
近来,“仿宫殿搪瓷艺术挂钟展”在广州传统工艺美术中心举行。曾经在故宫博物院挂钟馆滋润研讨了两三年的上海挂钟制作名家周项麦,带来了30座搪瓷自鸣钟,既有仿故宫藏的搪瓷钟经典样式,包含围屏钟、四明钟等;更有自主立异获奖很多的搪瓷艺术挂钟,特别是高达两米多、取得第二届我国挂钟规划大赛银奖的秀丽搪瓷落地钟,精妙绝伦,比起当年,不管什物高度仍是技能高度,都可谓更“高”一筹。
借此机会,记者与周项麦、本次展览的策展人谭伟彬进行了深化沟通,了解搪瓷艺术钟的制作难度,以及自鸣钟与广州之间的根由。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江粤军
热整形处理形变问题 重现清宫搪瓷钟之美
尽管获奖很多,著作也上过中央电视台、东方卫视等栏目,但本次展览却是年近80岁的周项麦第一次全面出现他所带领团队的搪瓷艺术挂钟研制效果。在他的“根据地”上海,周项麦都不曾举行过个展。他的身上,闪耀的是一位老牌“理工男”淡泊名利、刻苦钻研的工匠精力。
早年大学毕业今后,周项麦进入上海原机械厂从事机床、轴承制作等作业。但在上世纪70年代末重转轻的浪潮下,机械厂摇身一变而为搪瓷厂。“咱们到北京取经学习,但上海的景泰蓝工艺跟北京搪瓷厂比起来,一直是晚辈。好在其时主管的局长很有眼光,以为工艺品实用化,才会有更持久的生命力。领会到这一精力后,咱们就将搪瓷彩与挂钟、首饰等相结合,开宣布实用性种类。”
由于搪瓷彩是火的艺术,制胎、掐丝、点蓝、烧蓝,都要重复历经高温,而一烧制就会发生形变,挂钟则是精密的机械结构,两者要严丝合缝地结合到一同,是特别难的。故北京搪瓷厂一向很难开发搪瓷挂钟。而周项麦的厂子,会集了大批交大、浙大模具专业的毕业生,技能才干强,既懂冷加工,也懂热处理,终究规划出了热整形的模具,很好地处理搪瓷彩重复烧制变形的问题,逐步制作出精巧的国产搪瓷挂钟。
后来,北京故宫博物院知道他们能做搪瓷钟,保藏的宝物有什么问题,也会请他们曩昔帮助点拨修理。在周项麦退休今后,更是力邀他前往开发衍生品。“上世纪90年代中,我在北京待了两三年,就住在我国工艺美术大师、景泰蓝权威张同禄的家里,每天到故宫的挂钟馆里研讨搪瓷钟,并做了几个系列的高仿品。由于搪瓷钟都是纯铜打造的,一般的座钟也有几十斤重。他们以为不适合按一比一份额做,要缩小。但体量太小,国内外都找不到适宜的机械机芯,只能配电子机芯。外壳看起来很美,里边的机芯却不够好,所以有人说是绣花枕头,产品开发不算成功。”
从北京回到上海后,周项麦并没有抛弃持续仿宫殿搪瓷钟的研制作业。他采用了德国进口的赫姆勒原装机芯,对故宫藏代表性搪瓷钟进行原样恢复和改进。像这次带来的围屏钟,便是故宫保藏款,周围再放两个景泰蓝瓶子,寓意为“终身安全”。
而四明钟,本来故宫款的只要两根柱子,他将其改为四根柱子,旁边面看起来弧线就更优美了,当然,难度系数也增加了。“首要在于玻璃的曲折弧度要相同,不容易做好。”这件著作,后来取得了第三届海峡两岸挂钟博览会“苏颂挂钟文明最佳构思奖”。
造出落地搪瓷大钟 填补空白技高前人
故宫保藏的搪瓷艺术钟中没有落地钟。由于那时分,即便是法国人,他们的技能才干也还达不到。一心要填补空白、创始先河的周项麦,和搭档们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制作出了高达2.8米的“超级”搪瓷落地钟,现在被我国景泰蓝艺术博物馆保藏。其搪瓷装修工艺,也正是由该博物馆的主管单位北京搪瓷厂完结的。
“这个钟从规划到完结,用了三四年时刻。处理形变问题仍然是重中之重。由于搪瓷彩冷却今后,是不能动的,一动就会碎掉,一直都是要趁着刚刚出炉的时分,就用模具进行标准。”
这次带到广州的秀丽搪瓷落地钟,高度低一些,为2.28米高,首要考虑家庭用。工艺难度上,则比之前又难一些。“由于钟自身很重,玻璃壁很薄,架子有必要搭得很健康。咱们将搪瓷彩装修变成插片,才干处理承重问题。搪瓷彩又是会变形的,要让插片和柱子服服帖帖合到一同,就更难了。”
这件著作,外形和挂钟结构是周项麦和搭档一同规划的,斑纹则是景泰蓝名家钟连盛规划的。钟摆上装修了双凤,三个重锤也由搪瓷彩装修,釉色改变天然丰厚、看起来高雅而华贵。“中心的重锤,走时就靠它,还有一个重锤主音乐功用,一个主打点功用。”由于太美了,成龙在周项麦的朋友家看到这一大制作后,也定制了两座。一座在钟面上,一座在钟摆上,装修了他的标志性“龙”字。
除了落地大钟,周项麦又开发了圆顶建筑风格座钟,其特别之处,在于能看到齿轮滚动;还有简练而风趣的摇摆钟,能看到机芯一同摇摆……所以,每一届的全国挂钟大赛,周项麦总能捧回几个奖项,但结壮内敛的周项麦,此前却一向连个展都没举行过,以至于每年都要借钱补助这项心爱的作业。“一到发工资,我就要借钱。曾经借的还少些,现在开发的种类越多,流动资金就更缺了。”
所以,家里太太、晚辈都十分对立他持续从事这项作业。一方面是经济压力不小,一方面,看着年近80岁高龄的他,每天都风雨无阻骑电动车两小时来回工厂,也很疼爱。但周项麦跟太太和儿子说了:“这个也是我的孩子。能为国家的挂钟工作填补空白,我很有成就感。”
正是这份诚心,使得他身边一直能集合几位志同道合者,也深深打动了前往上海调查的谭伟彬。
几年前,张同禄到广州办展,傍边有一座搪瓷艺术钟,就让时为广东工艺美术珍品馆馆长的谭伟彬眼前一亮,问起来,张同禄奉告这是和周项麦团队协作的,自此谭伟彬记在了心里。今年春节往后,谭伟彬自驾车到上海访问周项麦,一看,更是被折服了,立刻提议他到广州办展。“周教师干事精雕细镂,到达‘吹毛求疵’的境地,搪瓷钟作坊并很多控设备,是极一般的车铣床之类,却做出精密度高的挂钟零部件,我在他工坊里,不由得拍了又拍。”谭伟彬道。
曾见证十三行富贵 广钟光辉等待重现
一起,谭伟彬表明,办这样一个展览,也源于故宫藏自鸣钟与广州大有根由,曾见证过十三行的富贵。“清代皇家挂钟的来历,首要有三条途径:一是欧洲人进贡的,二是造办处自己做的挂钟,三是广州师傅做的广作挂钟。外国进贡的搪瓷钟,都是经过十三行前往北京的。”
史料记载,西洋商人将挂钟运到我国广东售卖始于康熙时期,到干隆时,中西挂钟贸易量突然增多。而干隆四十九年(1784年)两广总督、粤海关监督等累计进贡挂钟达130件。这傍边,既包含了欧洲来的挂钟,也包含了广州工匠自己制作的挂钟。“清代广州工匠效法西洋技能,结合我国民族艺术特征创制了盛行一时的通明搪瓷,色彩艳丽,制作精密,曾很多在广州制作的挂钟上运用。不过,这种共同的工艺种类,现在其前史却变得适当含糊,在广州既找不到作坊的遗址,也找不到相关文献资料,更甭说有传承人了。好在故宫所藏的清代广州挂钟,能够为广搪瓷供给最多最会集的研讨样本。作为广州人,我很等待有一天也能为广作挂钟筹办一个展览。”谭伟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