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之路> 资讯

校园欺凌折射出的问题渐突出,我们该如何应对?

[2020年08月04日 02:02] 来源: 青春期健康 编辑:小编 点击量:0
导读:黎淑贞现状篇:女生暴力问题日渐突出近日,朋友圈被一篇名为《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欺凌说NO!》的文章刷了屏。撰文者是北京一名10岁男孩的母亲,她在文中讲述,儿子在学校上厕所时,同班两个男生将厕所中有屎尿的脏纸篓倒在儿子的头上,儿子回家后情绪特别激动,后被医院诊断为中度焦虑症、重度抑郁症。令

黎淑贞

现状篇:女生暴力问题日渐突出

近日,朋友圈被一篇名为《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欺凌说NO!》的文章刷了屏。撰文者是北京一名10岁男孩的母亲,她在文中讲述,儿子在学校上厕所时,同班两个男生将厕所中有屎尿的脏纸篓倒在儿子的头上,儿子回家后情绪特别激动,后被医院诊断为中度焦虑症、重度抑郁症。令人心寒的是,这名母亲就此事和校方及对方家长均交涉无果,学校老师还将此事定性为一个“过分的玩笑”,一个“偶发事件”,让这位母亲难以接受。如果这样的事发生在你家孩子身上,你会选择怎么做?

女孩也难管:女生暴力问题日渐突出

不少家长可能以为,女孩子比较乖巧,容易管教。实际上,女生抱团作为施暴者的情况正日渐突出。

2016年10月,广西博白网上几名女学生当街殴打一名女生,不仅用手连扇其耳光,还用脚踢打、拿拖鞋抽打,甚至叫嚣要脱掉女生的衣服;2016年11月,北海合浦一名13岁少女,只因多看了几眼,就惨遭女同学殴打,这还不是她第一次被打,之前在学校还被打过2次;2016年12月,广西临桂两江镇某中学放学后,一名女生在路上多次被人用脚踢和扇耳光,但是从头到尾,这名女生都不敢反抗。可怕的是,这些暴力事件并不是偷偷摸摸进行的,施暴者不仅无意隐瞒,有的甚至还将视频拍下来发到网上,颇有炫耀的意味。

在南宁一所中学任教多年的一位女老师说:“有的女孩子打骂起人来一点都不手软,甚至连男生都对其避之不及。这些青春期女孩的欺凌事件,多数以情感纠葛为主。比如,“你又抢了我朋友的男朋友啦”等类似问题。除了情感问题,有的欺凌事件的导火索也很莫名其妙,比如你打扮得过于醒目,你长得丑就欠揍……”

老师感叹地说:“现在的初中女生比较难管。她们敏感、早熟、反复无常,和她们打交道,比管教男生难多了。青春期的男生关注的事情不多,也比较讲义气,思想相对单纯,只要你能让他信服,他就不会捣乱,而且答应了的事就会做到,但女生不一样,关注的事情比较多,思想也复杂。”

家长也头痛:半数家长选择以暴制暴

面对校园欺凌,你会怎么做?对此进行了一项名为“假如你的孩子被同学欺负怎么办”的网络调查。参与调查的网友中,33%的人选择了“让孩子打回去”;23%的网友选择“告诉老师和对方家长选择协商解决”;13%的网友则选择了“给孩子一些建议,让他自己与同学解决”;4%的网友选择“我不打你,但我和你爸爸打一架”。

以暴制暴真的能解决问题吗?家长表示以暴制暴是一个无奈之举,不少学校对于校园欺凌事件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一些被欺凌的孩子在无奈之下以暴制暴。

家长呼声:多数家长希望学校介入处理

在应对孩子被同学欺凌这件事上,很多家长都表示“比较被动”。除了让孩子打回去,还有不少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找老师,希望通过学校的介入来解决问题。很多家长表示,孩子遭受校园暴力或校园欺凌时,她特别希望学校能够介入,但是“学校一定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家长如果要追究,感觉就是要跟学校撕破脸。”实际上,学校对于这样的事情也很无奈。基于未成年人保护的前提,学校介入处理后,施暴者受到处理大部分都是教育、道歉或经济赔偿。

难施援手:孩子越大越不肯向大人求助

当孩子遭遇校园暴力的时候,他们通常是如何应对的呢?从各媒体的报道中我们看到,年龄小的孩子被欺负了,会向老师和家长求助,年龄大的孩子被欺负时更多地会选择忍耐。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在应对这些问题的时候不知所措?为什么孩子越大越不会向大人求助?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分析篇:孩子被欺凌,常有8种迹象

校园欺凌随时可能发生。此类事件给被施暴者带来严重的身心创伤。作为家长,应该如何观察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被同学欺凌或施暴?一旦孩子被同学欺负,家长应该如何巧妙地帮助孩子处理此类矛盾?如果孩子有暴力倾向,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并纠正?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老师和教育专家是怎样说的。

个案分析:大人的忽略导致事情越来越嚴重

莫老师是南宁一所乡镇学校的老师。在她从教十几年的经历中,有这样一件事情让她难以忘怀:班上有一名长得瘦瘦小小的男生,性格内向,少言寡语,不太合群。后来一问才知道,他是一名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一年才回家一两次,孩子由爷爷带大。有一次,她看到班上几名个子大一些的男生围着这名小男生推推搡搡,还扇了耳光。她出面制止后了解到,这已经不是小男生第一次被人欺负了。此前的一年多时间里,这群孩子常常会找这名小男生的麻烦。

莫老师说:“正是我们大人忽略了一些细节,没有关注到孩子受伤后的表现,才会让事情发展成这样。孩子变得越来越胆小、越来越敏感,眼神中常常出现惊恐的神情。后来男生去到县城读高中,但和同学格格不入,最后不得不退学。想必那段被欺负的日子,是他心里永远的伤痛。”

细心观察:孩子遭受欺凌会有反常迹象

当孩子遭受了或正在遭受校园暴力的时候,他们会有一些反常的迹象。作为家长,要多关注自己的孩子,不要忽略掉这些线索,只有这样,才能及时保护孩子。因为,对于孩子来说,来自父母的关怀、支持和保护,就是对他(她)最大的安慰和力量。

当你的孩子有以下迹象时,家长们就该注意了:孩子身上会出现一些无法解释的伤痕;孩子常有书、文具、电子产品或者饰品等随身物品的丢失和损坏;孩子变得内向、怕事了,被同学孤立,在学校中十分孤单;时常表现出恐惧、消沉抑郁,出现忧虑、胃痛、厌食、暴食、梦魇、头疼、失眠等倾向;人格发展逐渐变化,等等。

家长疑惑:为何孩子会出现暴力行为?

为什么有些孩子会出现暴力行为呢?广西心理健康教育专家韩庆宁认为,孩子出现暴力行为是极少数的个体和现象,究其原因,跟父母的教育、家庭环境有关。孩子出现暴力行为,通常有以下几种原因:一种是孩子生活在一个有暴力倾向或者暴力行为的家庭中,让孩子在后天环境中模仿大人的暴力行为,形成一种事情解决的方式就是靠拳头的想法;另一种则是家庭负能量过重,让孩子找不到宣泄的出口,从而当遭受到来自父母之外的挫折时,需要以暴力的方式将积压在内心的情绪释放出来。

父母离异、父母高压教育政策等多种原因都是孩子产生暴力行为的导火索。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比较注重科学的方式,但在日常行为中,父母自身的表现却又是相反的方式,这同样会诱发孩子的双重性格——即在长辈面前乖巧,但在其他同龄人面前则又是另外一个样子。此外,高压式的教育,如规定孩子做不完作业就不能睡觉等,会让孩子迫于大人的压力而妥协,但这种妥协会让孩子心里产生压抑,等到了学校后,和其他孩子发生争执或者意见不合时,孩子为了平衡内心的情绪,会采用不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专家支招:家长要冷静,不要一味责怪

得知孩子遭受校园暴力后,家长们首先要冷静,千万不要冲动也不要责怪孩子无能。应该先倾听孩子讲述事情始末,还要适当安慰孩子,告诉孩子不好的事情终究会过去,一切都会变好。如果孩子遭受校园欺凌,家长可以先给孩子找一些事做,如买书、带孩子看电影、听音乐会,带孩子旅游,给孩子买一些手工模型等,逐渐转移注意力,有助于帮助孩子走出阴影。如果孩子的情况不是太好,家长还是最好带孩子找专业的咨询师。

建议篇:帮孩子重获自信比“打回去”更好

每个孩子最终都要走进校园,脱离父母的怀抱。当孩子遭遇校园欺凌时,家长要怎么做才能让孩子的心理伤害降到最低呢?

童年被欺凌:长大抑郁概率是他人4.8倍

央视曾有一项针对校园暴力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学生打人,63.28%的处理方式都是“老师口头训诫”。也有心理专家表示,在校园欺凌事件中,只有少数会得到老师的出面干预,其余大部分都当作学生之间开玩笑,或是以培养学生自行解决人际矛盾的理由而无视。

但事实上,如果童年遭受欺凌,没有得到很好的调解和调整,这种阴影可能会伴随一生。美国曾有一项调查显示,小时候被人长期欺凌的,长大后抑郁的概率是其他人的4.8倍,焦虑是其他人的4.3倍,自杀的概率是其他人的18.5倍。

“小时候被欺凌、被羞辱,可能会让这些人陷入自我否定,他们会对未来产生迷茫,性格变得悲观,将来也很难对美好的生活产生向往。而对‘施暴方来说,如果不及时干预,也会助长不良情绪,促使性格向不健康的方向发展,将来容易以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心理科陈爽主任医生说。

家长“懦弱”:对孩子心理伤害最大

有很多父母在遇到这类问题时,会责怪自己孩子“你不惹别人不就行了。”“你自己有问题,要不别人怎么总欺负你?”身为家长,你是否知道,当孩子遭遇欺凌,你说的这几句话,对他来说是最大的伤害。

这里讲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被同班的几个女生欺负,她哭着跑回家告诉父母。但父母说,“你别老惹别人不行吗?多大的事儿啊。”没有一句安慰。女孩自此明白一个道理,只有自己强大,才能欺负别人,而不是被人欺负。女孩为了寻求“保护伞”,开始接触社会上的一些“小混混”,误入歧途;第二个故事是女孩在学校被同班同学诬陷拿了别人新买的铅笔。女孩很委屈,将此事告诉父母,父母找到老师、学校,说出自己的想法,一再解释坚持,终于为女儿证明了清白。女孩从此变得坚强,有人欺负她,她会以更加强大的内心去回击假象。

以上这两个故事,就是要告诉当下的这些父母,当孩子在校园遭受欺凌时,不要回到家再受到父母的漠视与数落,他们需要父母撑起“保护伞”,需要来自亲人的呵护与保护,让孩子的心灵感受到温暖,感受到被关注,这对孩子将来的心理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比“打回去”更好的方式:家长帮助孩子重获自信

那么,当孩子遭受校园欺凌,家长应该如何做呢?以下给出五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1)不要以暴制暴。暴力不能解决问题,很可能激化矛盾,甚至招致更严重的暴力,非良性循环。

(2)避免过度保护使孩子在群体中孤立。孩子最终还是要融入群体的,如果因为一次事件就限制孩子在群体中的正常交往,会导致孩子与群体缺少应有的互动与交往,对孩子是一种不合时宜的过度限制。

(3)帮助孩子掌握应对技巧,不依赖大人的协调。总是依赖家长解决问题,孩子在事件中没有得到锻炼,会逐渐丧失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一生不可能都是顺风顺水,具备解决应激突发事件的能力对孩子一生都是有益的。

(4)提前为孩子灌输安全意识。若孩子并未遇到欺凌事件,尽可能选择温和的词汇灌输孩子必要的安全意识,不过不要反复描述欺凌可能出现的问题及细节,避免因家长过度焦虑,让孩子对一些没有发生的事情形成一种担忧和恐慌。

(5)为孩子提供安全的心理环境。一旦发生欺凌事件,尽可能将事件对孩子的心理影响降到最低,避免反复创伤情境重现,避免指责孩子窝囊。家长应理解与支持。给孩子提供安全的心理环境对于遭受欺凌的孩子尤为重要,同时要帮助孩子重获自信,必要时可接受专业的心理幫助。

相关链接:其他各国应对校园欺凌事件的措施

挪威:鼓励学校对校园欺凌采取全校范围的干预措施,如制定课堂规则,对学生行为进行限制,组建教师职业发展小组,与学生开展有关同辈关系与行为的班会活动,为欺凌者、受害者及其家长提供心理咨询等。挪威于2002年通过了一个宣言,号召国家、地方政府以及家长和教师团体加入到尽快根除校园欺凌现象的行动中。

以色列:以色列为解决校园欺凌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要求学校建立全校范围的反欺凌政策,并对在职教职员工进行培训。以色列还对正在进行的调查和研究提供支持,以求寻找到个性化的解决办法。调查发现,欺凌现象发生最多的是在放学后的走廊和厕所,或教师监控不力的时间段。很多学校采取的办法很简单,如增加警力,保证照明,让父母接送孩子,休息时间在走廊上安排更多教师等。

美国:在美国,校园暴力的英语单词是bullying,被称为“欺凌”。校园欺凌在初中(6~8年级)阶段最严重,高中时逐渐减少,但依然存在,是中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学校对“欺凌”十分重视,每年开学时,会培训教师如何处理欺凌事件,发给指导材料。对学生也会有预防性的教育,告知他们学校的有关规章。

日本:日本文部科学省加强了对教师进行有关校园欺凌的培训,增加了合格学校辅导员和护理员的数量,以帮助学生处理各种问题;同时,允许学校对那些给同学带来身体或心理伤害的学生停课,并为此制定了更加明晰的指导原则和程序。

韩国:针对越来越严重的中小学校园暴力,韩国教育部决定,向一些中小学生提供免费“警卫服务”,让其免受校园暴力。“警卫”工作,除了警察之外,还动员民间保安公司的保安、体育馆协会等人员来承担。只要学生向学校或教育厅提出身边保护申请,政府就会安排“警卫”到学校或特定地点保护学生。韩国教育部统计,2007年一年向1600名学生提供这类服务。但一些家长和教师则对此表示担心,认为“警卫服务”会令受害学生变得孤立。针对这种担心,韩国教育部表示,警卫人员向求助学生提供暗中保护。

查看更多: 女孩 调查 孩子
lv

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