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之路> 资讯

课外辅导风起云涌,引发“高烧不退”之势

[2020年10月27日 21:09] 来源: 青春期健康 编辑:小编 点击量:0
导读:阿童木如今,面向学生的各类课外辅导班可谓铺天盖地、风起云涌,已然发展成为一种产业,不少以课外辅导为主要培训内容的教育培训机构甚至已发行上市。面对这经久不衰的“课外辅导热”,引起了以下问题的思考。思考之一:何以会有“课外辅导热”?课外辅导的发展经历了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的过程。追根溯源,最初的

阿童木

如今,面向学生的各类课外辅导班可谓铺天盖地、风起云涌,已然发展成为一种产业,不少以课外辅导为主要培训内容的教育培训机构甚至已发行上市。面对这经久不衰的“课外辅导热”,引起了以下问题的思考。

思考之一:何以会有“课外辅导热”?课外辅导的发展经历了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的过程。追根溯源,最初的课外辅导市场无疑是由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开启的。有些家长,看到自己孩子的某些功课比较薄弱,就聘请大学生或在校教师为孩子辅导;其他家长不甘落后,纷纷效仿,课外辅导市场因此越来越热,从上门的家教辅导发展到开办小型的辅导班,而且参加辅导的学生越来越多,课外辅导逐渐成为学生们学习的方式之一,一些辅导机构瞅准这一商机便乘势而上、应运而生。

思考之二:究竟该不该参加课外辅导?如火如荼的“课外辅导热”既然有着辅导机构商业运作、诱导消费的成分,那么究竟该不该参加这类课外辅导呢?这个问题因人而异、因科目而异、因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后续性而异、因辅导者的施教水平和良心而异。对于那些确实可以通过辅导有所提升的学生而言,参加辅导无可厚非。

思考之三:课外辅导何时回归理性?课外辅导作为在校学习的延伸和补充,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与在校学习相比,其辅助性功能毕竟有限。眼下,它风起云涌,甚至“喧宾夺主”地冲击学校、家长和学生,显然极不正常。

如今,面向学生的各类课外辅导班可谓铺天盖地、风起云涌,已然发展成为一种产业,不少以课外辅导为主要培训内容的教育培训机构甚至已发行上市。面对这经久不衰的“课外辅导热”,还需多些冷思考。

而且对于课外辅导这件事情,普遍的存着这这么几点的共性问题:

第一,家长盲目性为孩子报班。一些家长往往是看到别的孩子报班了自己也报,并没有了解孩子的学习特点。这种情况下的选择往往带有盲目性。选择中小学课外辅导首先要从孩子的学习成绩入手。通过孩子的考试成绩判断孩子知识结构是否完整。家长如果能与学校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状态,就可以更及时地作出判断。

第二,课外辅导应以提高学习能力为主。学生的学习一定是以学校的学习为主,以校外辅导为辅。根据长年的教育实践,家长明确校内校外学习的主次关系非常重要,不能以校外学习取代校内学习。而校外辅导应以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为出发点,而不是单纯重复学校的教学。要考虑孩子的接受能力和精力。如果孩子课内学习都吃力,就要慎重选择课外辅导。

第三,课外辅导不应以应试为核心。中国教育正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不管是小升初还是高考,素质教育的要求都越来越突出。不少培训机构都在思考,未来培训机构在教育从单纯注重升学考试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中应该大有可为。从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等一系列的转变衔接。向学生提供在学校学不到的,在学校学不好的教育服务。通过研究创新帮助孩子尽快地补充和提高。帮孩子把时间节省下来,去思考、实践、创造。面对中小学课外辅导的意识,不应该只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安全心理的成长。

面向中小学生的课外辅导主要包括针对语、数、英等科目的文化课辅导和针对舞蹈、乐器、球类等的才艺辅导。对于目前的这种课外文化课辅导(不包括才艺辅导)现象,引起了笔者的以下问题思考。

思考之一:何以会有“课外辅导热”?

课外辅导的发展经历了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的过程。

追根溯源,最初的课外辅导市场无疑是由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开启的。有些家长,看到自己孩子的某些功课比较薄弱,就聘请大学生或在校教师为孩子辅导;其他家长不甘落后,纷纷效仿,课外辅导市场因此越来越热,从上门的家教辅导发展到开办小型的辅导班,而且参加辅导的学生越来越多,课外辅导逐渐成为学生们学习的方式之一,一些辅导机构瞅准这一商机便乘势而上、应运而生。

既然辅导机构看准的是课外辅导所蕴藏的商机,背后所关心的当然是赚取利润,因此把课外辅导作为一种商业模式来运作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于是,课外辅导机构越来越多,有的如“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直至发展成为了一种产业。

2010年,包括新东方、学大教育、学而思教育等10多家中国教育培训机构相继在美国上市,这一阶段可以看作是教育培训产业“井喷式”发展阶段,引发了投资者对教育培训这个新兴行业,特别是课外辅导行业的热切关注,激发了浓厚的投资热情。巨额资金的投入让课外辅导市场愈发红火,各辅导机构竞相施展招数,打造辅导品牌,广造宣传声势,吸引广大家长和学生眼球,抢占市场,赚取更多利润以回报投资。

由此看来,“课外辅导热” 的出现以及不断升温,是与家长们为学生寻求辅导的强烈愿望以及辅导机构的“投其所好”分不开的。两者相互作用,使得“课外辅导热”不断升温、如火如荼。

按照经济学的一般规律,有需求才有市场,巨大的市场规模是以旺盛的需求为基础的。然而广大中小学生对课外辅导真的有着这么旺盛的需求吗?

毋庸置疑,是家长们当初渴望对孩子进行课外辅导的需求催生了课外辅导市场,而瞅准“商机”的课外辅导机构迅速创立市场,并进一步开疆拓土,通过商业化运作把课外辅导做成了声势浩大、无孔不入的产业,引燃了更多家长、学生们寻求辅导的欲望。

很大程度上看来,愈演愈烈的“课外辅导热”之所以发展到今天,课外辅导机构之间的商业竞争、大肆宣传在其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甚至可以说,看似巨大的课外辅导需求是被课外辅导机构采取商业化的宣传、营销方式而开发、诱导出来的。即便家长和学生没有需求,它们也会将学生们视为用以维持商业运作、进而谋利的“商品”来谋划营销之道,“无中生有”地开发出花样翻新的需求。

眼看着集中辅导方式已不再新鲜,他们便精心地推出“个性化辅导,一对一教学”等概念来招徕客户。围绕开发、诱导家长和学生们的辅导需求,辅导机构精心运作,大做文章。

针对当今中小学校激烈的竞争环境以及巨大的社会竞争压力,他们乘势而上,紧紧抓住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理,“牵着”家长们的鼻子,让他们乖乖为课外辅导买单。

思考之二:究竟该不该参加课外辅导?

如火如荼的“课外辅导热”既然有着辅导机构商业运作、诱导消费的成分,那么究竟该不该参加这类课外辅导呢?这个问题因人而异、因科目而异、因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后续性而异、因辅导者的施教水平和良心而异。对于那些确实可以通过辅导有所提升的学生而言,参加辅导无可厚非。但对此加以深入理性思考的话,课外辅导还是少参加为好。

多年来,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早已被社会各界所诟病,从家长到教师到教育管理机构都在呼吁为中小学生减负。在这种教育改革大背景下,课外辅导无疑是反其道而行之,表面上看来是在帮助学生们提高学习成绩,其实是进一步加重了他们的负担。

本来,学生们一天从早到晚起早贪黑地忙于学习,已经够累了,好不容易有个休息日、寒暑假,却又要再去赶着参加课外辅导,身心俱疲!人都是需要休息的,何况成长发育期的学生!如果非让孩子在休息的时间再去参加辅导,势必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甚至得不偿失。

从调查情况来看,参加课外辅导的学生,大多是遵从了家长们的意见,而非学生本人意愿。试想,如果学生没有兴趣、没有动力参加课外辅导,其效果又如何保证?很多家长反映,他们之所以把孩子送去参加辅导,是因为看到别的孩子参加了辅导,担心自己的孩子不参加会被落下才去“随大流”的。

家长们把孩子送去参加辅导的主要目的就是想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且辅导机构也把提高学生成绩作为取信于家长的不二手段。为了提高学生分数,辅导机构采取的往往是对课本知识的重复强化训练而已。有些孩子确实通过这种方式提升了成绩,但这终究是短期效应。如果说,学校教育还有那么一点素质教育的印痕的话,那课外辅导则是荡然无存,其仅是地地道道的应试教育,将全部精力用于短期内提高学生分数。

其实,对于大部分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而言,欠缺的并不是课本知识的重复学习,而是自觉、自主学习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优秀学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出来的。”浙江义乌工商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贾少华在分析课外辅导利弊时这样说。《扬子晚报》记者调查了2015年高考中拿下各省辖市文理科状元的21名考生,发现90%以上没有参加任何学科辅导,可见“功夫在课堂”,靠自我修炼提高的状元更多。

与课外辅导相比,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学习时间、学习氛围,学校才是学生们接受教育的主战场。家长和学生更应该把精力从参加课外辅导上回归到重视学校学习上来,回归到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上来。如果连课堂学习都抓不好,即便通过参加课外辅导的重复强化训练暂时提高了成绩,那离开了辅导、再回到课堂上来,谁又能保证成绩会继续提升呢?因此,与其花费钱财、牺牲本应休息的时间去参加课外辅导,不如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抓好在校学习,培养自觉、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在校学习效率。这才是事半功倍的首选之道。

当然,如果能在面临中考、高考的关键时刻通过参加辅导短期内迅速提分、闯关成功,也属可行之计,但这毕竟是权宜之计。

思考之三:课外辅导何时回归理性?

课外辅导作为在校学习的延伸和补充,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与在校学习相比,其辅助性功能毕竟有限。眼下,它风起云涌,甚至“喧宾夺主”地冲击学校、家长和学生,显然极不正常。

其实“课外辅导热”的产生,表面上看来是家长、学生渴望课外辅导的强烈需求与辅导机构投其所好、诱导消费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他们“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契合。

但实际情况却是家长、学生们并非毫无怨言地“愿挨”,而是迫不得已、情非所愿,憋了一肚子苦水。究其根源,逼迫他们屈从于课外辅导、乖乖买单的“大棒”乃是整个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

选人用人单位以学历和文凭论英雄,非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不用,非“211”“985”等重点大学不用,一般大学的毕业生受到冷落与歧视。如此巨大的就业压力一层层地转化为各个学龄段的升学压力,大学、高中、初中、小学都要选择“重点”,甚至孩子在娘胎开始就要不遗余力地予以全方位开发。

哪个家长愿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愿意让孩子的成绩落在后面?考不上好学校,孩子的前途怎么办?哪所学校愿意在以升学率为重要考核指标的考核中居于人后?严峻的就业形势和选人用人观念“指挥”着学校、家长、学生们一味去追求高学历和名校文凭,去追求高分数。由此,应试教育大行其道、久治不愈,“择校热”“课外辅导热”经久不衰、高烧不退,也就不足为怪了!

中国教育改革这么多年,到现在还是典型的应试教育,学生的升学压力有增无减。在一切以升学为目标、片面追求高分数和高学历的教育环境、就业环境下,学生沦为了“考试机器”,必须学会考试,考出高分,让自己顺利升学,获得高学历。

在这样的就业、教育大背景下,即使对课外辅导看得较为清醒的人最后也不得不屈服于压力、乖乖就范,因为别的学生都去辅导了,不去的人就要面临成绩被超过的巨大压力,最后不得不参加辅导。更为恶劣的是有的教师与辅导机构相互勾结谋利,上课时故意不讲重点,把学生往辅导班里赶,硬生生把学生的辅导需求给“创造”出来了。

严峻的就业形势逼出了家长、学生以及学校对分数的格外“青睐”,进而培育了应试教育的温床,诱发了“课外辅导热”的产生和“高烧不退”。因此,要使“课外辅导热”降温、回归理性,就要从源头上端正、优化整个社会的就业观念、选人用人观念,乃至价值观、人才观。总而言之,这需要整个社会观念和风气的转变。

令人欣慰的是,在观点前卫、思想进步、已身为人父人母的“80后”“90后”的年轻一代人身上,这样的转变已初现端倪。他们认为各种培训所占据的时间恰好是孩子玩耍、休息的时间,辅导班是对孩子童年的掠夺,是额外加给家长和孩子的负担。他们更看重的是孩子是否快乐,更注重孩子个性的培养,更尊重孩子是否有兴趣去参加辅导班,而不是盲目跟风,甚至逼迫孩子。

可以预见,当这样明智、理性的父母越来越多时,就会带动整个社会越来越重视儿童、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和自由发展,就会不断形成健康的人才观、价值观,以考试分数、学历和文凭论英雄的不正常现象就会得到扭转,应试教育就会得到改观,课外辅导也就会降温、回归理性。

编后语:

古有云:“过犹不及。”凡是做的太过那就是跟没做过一样的。古人又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家长、老师都不要胁迫孩子去做自己不喜欢、不想做的事情,霸道的抢占原本属于孩子的自由时间和快乐童年。相信无论是青少年的暑期“整容热”还是各种辅导班的“高烧热”都是一种“病态”的炒作发展,青少年应该正确的来看待这个社会形势的发展,做出更理性的判断和选择。

查看更多: 生活 望子成龙 调查
lv

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