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之路> 资讯

四川肛肠医院意见薄里的一封感谢信 感恩医护人员

[2020年11月18日 16:07] 来源: 饮食与健康·下旬刊 编辑:小编 点击量:2481
导读:沈嘉禄改革开放以来,上海餐饮市场的膨胀,赛过牛市里的绩优股,一把拉起,不再回头。夜夜珍馔罗列、琼浆飞溅,人人酒酣耳热、东倒西歪的欢宴造就了多少美食家?回头看,三黄鸡旋风摧枯拉朽,生猛海鲜的浪潮汹涌而至,重庆火锅炭火犹炽,龙虾刺身又让人领教绿芥末的辛辣,铁板烧的牛肉还在吱吱作响呢,等吃老鸭汤的客人又在

 

沈嘉禄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餐饮市场的膨胀,赛过牛市里的绩优股,一把拉起,不再回头。夜夜珍馔罗列、琼浆飞溅,人人酒酣耳热、东倒西歪的欢宴造就了多少美食家?回头看,三黄鸡旋风摧枯拉朽,生猛海鲜的浪潮汹涌而至,重庆火锅炭火犹炽,龙虾刺身又让人领教绿芥末的辛辣,铁板烧的牛肉还在吱吱作响呢,等吃老鸭汤的客人又在店堂里拍桌子了,香辣蟹举着大螯刚爬上餐桌,十三香小龙虾又大行其道,一派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场面。餐饮业的繁荣局面正以前所未有的冲势刷新着我们的生活观念,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特别是规模越做越大的民营饭店,没帮派规矩的束缚,也没有思想包袱,厨师来自五湖四海,客人爱吃什么就烧什么,一个多元化的餐饮市场就在他们勺子下繁荣起来。

但是对饮食文化有研究兴趣的文化人不这么看,他们也会拿民间调查的数据支持自己的观点,比如偌大一个上海,每天有两百家饭店开张,同时也有近两百家关门,竞争的局面可用“惨烈”二字来形容。这个信息透露出有意思的事实,比如,相当多的饭店老板是半路出家,根本不知如何做菜;再比如,从总体上看,上海人吃的机会增加了,但味蕾在刺激性滋味的狂轰滥炸下快速退化。归根结底,他们得出结论:因为文化人不再参与菜谱的制订工作了。

想当年,扬州菜为什么好吃?因为有清一代,天下盐商云集于此,盐商暴富了,就想在吃上面变着法儿扔钱。但是暴发户从小吃糠咽菜的,没吃过什么好东西,靠他们吃出高水平那是做梦。直至请来了文化人,请他们一吃,才吃出名堂来。比如那个随园老人袁枚,不就吃出一本《随园食单》吗?不仅为中国散文创作提供了一种新文本,更为中国饮食文化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档案。再说本帮菜和膳帮菜,开始只是贩夫走卒们吃的,浓油赤酱,得让他们补身子长力气啊,但后来四马路一带的报馆记者、编辑、出版家们也来吃了,并提了种种合理化建议,把本帮菜和膳帮菜的档次提高了,所以今天老正兴、老饭店里的油爆虾、虾子大乌参、蟹粉鱼翅之类才这么好吃。

上海酒肆林立,饭店如云,为什么食客争相品尝特色菜、老吃客追随名厨到处走的盛况不再?深层次的原因是文化人的缺席。饮食文化是一种处于亚文化层面的现象,它以物产为基础,以通商为条件,欲提升它的文化层次,必定要有文化人的直接参与和引导。文化人上馆子,心态与一般人有所不同,这个相异性,就在于精神上的探寻。点尝一道菜,就能品出它的别样滋味,一激动也会为老板改个菜名,提个建议,留下一段佳话,无形中增加了菜肴的文化含量。东坡肉、左公鸡、大千鱼、石家鲍肺汤、潘先生鱼不就是这样传遍天下的吗?梁实秋在北平的时候,吃遍古城大街小巷,到台湾寓居几十年,家乡的菜根香逗引起老先生无数次精神反刍,一本《雅舍谈吃》令人读来神驰千里、齿颊生津。写出《知堂谈吃》的周作人,也是对家乡食味耿耿于怀的,一块豆腐经他写来,竟然有了满目苍凉的意韵。苏州的周瘦鹃,除了弄花养草,还有一个爱好就是上馆子,一桌子文化人于觥筹交错之间,彼此增益友谊,还培养了日后写出《美食家》的陆文夫的情趣。上海的秦瘦鸥、周劭、唐振常也好吃、会吃,并留下不少谈吃的美文,并给上不起馆子的文化人一次次画饼,也算聊胜于无吧。唐鲁孙,珍妃的侄孙,从小见过大世面,吃遍山珍海味,到台湾后,许多菜的原料没了,境遇不能与往日同语,于是靠画饼充饥的方法将记得的名馔和品尝心得一一记下,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中国吃》、《大杂烩》、《天下味》等十多本有关中华美食的散文集。如果哪位厨师有心的话,大可以从中挖掘整理出数十道菜来,生意保证红火。特别是这些书中有掌故、有食经、有见识,堪为精致生活的绝妙教材,高阳说他“以燕京种种切切为主的这套文集,与震钧的《天咫偶记》先后媲美,真可谓由来有自”。还有一位,王世襄,最近读了他儿子的一本书《吃主儿》,才知道这位爷原来也是执爨高手,要不是玩古典家具、虫具、葫芦、鸽哨,写《锦灰堆》消耗了他太多的时间,说不定也会弄出几本色香味俱全的美食文化煌煌巨作来。

昔时京剧名角袁世海每次来上海演戏,必定要上南京路的燕云楼吃一顿京菜,坐下后先点一道糟溜鱼片,菜上来了,拿过汤匙尝尝,味道对路,再点别的菜,味道不对,抽身就走。这样的客人到得店里,对经营者不啻是福音。这一手,暴富的款爷就不行,这跟“贵族不是一两年培养出来的”一个理。

再看看今天,在饭店里喝得最凶的是官人、商人,文化人有时也捞一个机会陪个末座,吃顿白食,总也成不了气候,说话细声细气的没人听。个别吃了人家嘴软的文化人在报屁股上涂一篇什么美食随笔,那多半是吓唬外行的,上海的老克勒一看就知道他吃过几斤盐,文化圈中真正知味的吃客在一边冷笑。

为了上海餐饮市场的繁荣,在此喊一声:老九不要走!

查看更多: 生活 文章 调查
lv

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