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之路> 资讯

一盏大宋风流

[2020年12月22日 14:06] 来源: 饮食与健康·下旬刊 编辑:小编 点击量:0
导读:一盏大宋风流蔻蔻粱建盏,福建因茶而盛的一代名器,黑釉瓷的代表。创烧于晚唐五代,盛于两宋,衰于元,清代残余而后断烧。此后多年沉寂,至此一二十年间才有复兴态势。器因茶而生,茶因器而添风韵,乾坤一盏见古今,不觉上下已千年。建窑以烧制建盏而命名的窑口总称。主窑口位于今日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分布在水吉镇

一 盏 大宋风流

蔻蔻粱

建盏,福建因茶而盛的一代名器,黑釉瓷的代表。创烧于晚唐五代,盛于两宋,衰于元,清代残余而后断烧。此后多年沉寂,至此一二十年间才有复兴态势。

器因茶而生,茶因器而添风韵,乾坤一盏见古今,不觉上下已千年。

建窑

以烧制建盏而命名的窑口总称。主窑口位于今日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分布在水吉镇的建窑遗址有大路后门、芦花坪、牛皮仑、乾长营、水尾岚、七里岚等。2001年6月25日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面积约128万平方米。

建窑本是民窑,因为宋代审美风尚,成为中国古代陶瓷史上一代名窑,所烧制的精品亦专供宋代宫廷使用,主要用于斗茶。但是它不属于“官搭官烧”的窑场,所以不能称之为官窑,而只能称之为贡窑,宋之后,则为民窑。

天目

普遍的认知是:“天目”是日本人对建盏的称呼。实则细节上又有出入。最早由日本僧人从天目寺院中带回日本,作为茶道用碗,名曰天目盏。日本平凡社的《世界百科大词典》曰:“天目为黑色及柿色铁质釉彩陶瓷茶碗的统称。”

在日本,“天目”作为饮器的名称至少在14世纪就出现于文献中,当时建盏类茶碗与“天目”是分开记录的,“天目”的价格比较低廉。在16世纪初期,建盏也不包含在“天目”之中,其价格远远高于“天目”。

而在16世纪末,由于“侘茶”的盛行,日本茶道界的审美观发生了转变。建盏从茶盏中的高级品一落而成为廉价物。

至19世纪以后,在日本茶道界,“天目”已演变为包括中国建窑系列、吉州窑系列茶碗以及所有与那种束口、深腹、高圈足茶碗形状相同或接近的各类唐物茶碗或和物茶碗的总称。

龙窑

建窑的龙窑,一般是半地穴式的建筑,先依山坡挖出斜状的地槽,然后砌成长条形拱顶和窑炉,看上去很像一条斜状卧龙。龙窑都是烧柴的,里面为阶梯状,每个阶梯称作“一目”。

供御

其中最受关注的是贡品铭文,字样为“供御”或者“进栈”。其意义很明显,就是产品进献给宋朝宫廷使用,是建窑生产贡品的实物依据。

“供御”是进献给宋朝朝廷、皇帝使用的,是御用茶器的实物证据。器物底部的字样会在垫饼上留下痕迹,在窑址中,发现不少留下“供御”字样的垫饼,多为刻款,笔迹各异,却很少是模印的。

器型

宋代建盏器型共同特征是大口小足,局部不同。基本分为三种尺寸:碗口口径15厘米上下为大型器,11~15厘米为中型器,11厘米以下是小型器。其中用于斗茶的所谓标准器则是口径为13.5厘米的束口碗。

根据考古类型学的原理,从口沿入手,结合腹部及底足的变化,可把建盏区别为束口、敛口、撇口、敞口四种类型。其中又以束口碗最具特色,是建窑首创的上乘造型。

釉色

建窑釉色分两大类:黑色釉类和杂色釉类。杂色釉建盏主要有:柿红釉、茶叶末釉、青釉、龟裂纹釉、灰皮釉、灰白釉、酱釉。

建窑黑釉是铁系结晶釉,而且施釉普遍较厚,在高温(1300度)熔烧的过程中,将单质铁从釉和胎里还原出来,根据窑内火候的高低和氛围变化,从而产生不同的花纹。这种花纹的诞生难以预见,难以把握,称之为“窑变”。

不同釉色的烧成温度从低到高依次为茶叶末—乌金—油滴—兔毫—酱色—柿红。

鹧鸪斑

“油滴”一词来自日本,所以在建盏学术界许多人拒绝使用这个词,而使用宋朝年间的说法“鹧鸪斑”。然而对“鹧鸪斑”的定义又有两种不同声音,有些学者认为鹧鸪斑就是今日我们称之为“油滴”的花纹;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黑底,白色正圆点的花纹方能称之为鹧鸪斑——而宋代建窑工匠的确曾烧制出一种黑釉白点碗盏,那白点是二次施釉人工点上去的。

曜变

曜变根本是千年难求,万里无一,建盏中可遇不可求的宝物,是烧盏人毕生奋斗的目标。普遍认为这又是一个日本使用的词汇,但马未都先生曾经撰文指出“曜变”一词最早依旧出现在中国,只是后来不用了,以毫变、异变、窑变代之。学术界认为这几个词语指向同一种语义。明人笔记中曾经有一段迷信的说法,他说建盏开窑的时候,必须取童男童女的活血祭祀。然后往里一泼,这精气就凝在上面了,所以叫“曜变”。

公认传世的三件“曜变三绝碗”全部藏于日本,分别在静嘉堂文库、京都的大德寺龙光院,还有大阪的藤田美术馆。

所谓“曜变”,就是在黑色的底釉上聚集着许多不规则的圆点,圆点呈黄色,其周围焕发出以蓝色为主的耀眼的彩虹般的光芒,故得名。曜斑广布于建盏的内壁,并随所视方向的移动而变化。

查看更多: 千年 他说 文章
lv

图文资讯